作者:余怀
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故事性强,可读性高。
阅读
作者:梁廷枏
海国四说是梁廷枏以“筹海防夷”为目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由《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部书合编而成。这四部书于1844年后陆续撰成,合刊于1846年。作者在书中历述了美、英、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利是图等特性。
作者:杨慎
《升庵诗话》又名《乐府诗话》,明代中国诗论专著。共十四卷(另有附录)。杨慎撰。书中主要为诗人品评与诗歌品鉴,主张向历代诗歌学习,特别是向六朝、三唐优秀诗歌学习,批评盲目尊唐,对宋诗亦予以肯定。论诗主“天然”、“清新”,推崇王维、韦应物,看重诗歌之“言外之意”与“含蓄蕴藉”,不满“直陈时事”,强调诗必有出处。其考订词章韵律、用字得失较为精当。
作者:许梿
《六朝文絜》,文絜,取自刘勰“析词尚絜”之说,六朝骈文选集,12卷,清代编选。许梿,字叔夏,号珊林,生卒年不详,浙江海宁人,道光进士,于道光五年刻成此书。
作者:张岱
《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作者:徐谦
《物犹如此》为清代翰林徐谦所著,书中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关于动物的种种有趣的见闻辑录成编,并将这些动物们互助友爱、聪明机警的诸多感人事例,按孝友、忠义、贞烈、慈爱、恤孤、眷旧、践信、守廉、翼善、救难、酬德、雪冤、知几、通慧的类别分为十四篇,加以点评、诗赞,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人入胜。原书中各篇都以“鉴”为名,如“孝友鉴”、“忠义鉴”等,就是希望读者以书中这些动物的美德善行作为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的不足,获取做人的良知。书名“物犹如此”,意为“动物尚且如此”,乃是希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能够更加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为天地的良心。
作者:戴震
中国清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戴震的著作。3卷。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至乾隆二十八年期间。这个思想在以后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在认识论上,《原善》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思维器官(心)作出判断,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说“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善》控诉“在位者”的贪暴,认为人民起而反抗,是统治者“肆其贪,不异寇取”的行为引起的。
作者:王廷相
书中着重阐述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指出“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以及“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的论点。认为太极不是“理”,而是先于天地、无象无数的“混沌未判之气”,指出程朱的“理为气本”实是老庄思想的“改易面目立论耳”,主张宇宙万物“变而不常”,认为所谓“道一而不变”是“庄老之余绪”。批判了天人感应论,说谶纬迷信是“假托圣经以售邪诬之说”。书中还提出人的认识“必藉见闻思虑而知”,“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的思想,批评程朱理学将德性之知“以为大知”,是“不思甚矣”。主张“性生于气”,批评了本然、气质二性之说。
作者:刘基
《刘伯温兵法》一书相传为刘伯温是年隐居青田,研习兵法谋略所作,是他协助朱元璋剿灭群雄,夺取江山的智谋之源。刘伯温死后,该书被朱元璋收入宫中,秘不示人,后来大内失火,才流入民间。
作者:周思仁
崑山周思仁述嗚呼。殺劫之來。亦慘矣哉。其在人道。或數十年。或百餘年。方一見。在畜生道。則無日不見。一遇雞鳴。即有無限狠心屠戶。執利刃。向羣畜然捆俊At畜自知不免。大聲躑跳。動地驚天。救援不至。各各被人面羅剎。抽腸拔肺。哀聲未斷又投沸湯。受大苦惱。片刻間。億萬生臁I硎滓焯帯
声明:小说屋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违背法律的资源,请立即通知我们。
小说屋©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