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录



作者:吴与弼

明代理学家吴与弼的哲学著作。是作者平日体会笔札。此书以心性涵养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的圣贤境界为追求目标。认为性命有别,命是天所赋予,贫富贵贱,得丧荣辱,一听于天;性则在心,可反身自求,全靠自己涵养。主张要“栽培自己根本”,作到“精白一心,对越神明”。“圣人之学无他,求诸己而已。”提倡道德尊严,“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强调践履功夫,“从至难至危处试验过”,方为笃实纯粹君子。提出“心本大虚”的命题,主张以“明德”为本,通过静中涵养功夫,克己复礼,收敛此心,以得本心。“人苟得本心,随处可乐”,“真趣悠然”。今有清道光乙未(1835)重刻本,附于《康斋集》。


阅读

三余赘笔



作者:都卬

二卷,分夜半日出、古字相反、饮食必祭、十友十二客、传书鸽、艾一壮、梓潼神、昼夜百刻、吴绫出火、论语辩惑、鹿角、道家南北二宗、淫沛、风马牛、蕈、辩鸟雌雄、戒指、老医少卜、钟馗历日表、急须仆憎、说虎轩、白乐天爱姬、雷公电母、彖象、须眉发、古玉器、二十三十字、角三弄二十八个子目。杂录见闻,亦间有辨论,但多摭拾旧文。如其引《唐六典》解世俗长功、短功之名,未免有些附会古义;谓郑本伯爵,《春秋》书爵非贬;段必敌人之名,故书曰克,决非其弟,殊为悖谬。但其它如论邓攸杀子不情,朱子不当载之于《小学》书中,颇有见地;又如陶九成著书、吕洞宾始末、赵缘督姓名、宋高宗作幽闲鼓吹数条,均可资考证。又如戒指条云: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自有来矣。此引诗注释世俗戒指之名,对了解名物、名称之由来有一定参考作用。此书有《格致丛书》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皇明百家小说》本、《续知不足斋丛书》本以及《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等。


阅读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作者:施宣圆

由施宣圆等三位先生主编的《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一书出版后,受到各层次读者的热烈欢迎,多次重印,并且荣获1989——1990年度豫版图书二等奖和第五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此书的繁体字版和外文版也将出版。这部“续编”和“前编”一样,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名人轶事、文学作品、文献学术、戏曲、绘画、音乐、书法、文物、考古、名胜、宗教、会党、民族、科技、博物、风情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内容,饶有兴味地提出疑案,介绍各家不同的答案,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仍然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雅俗共赏的文史著作。


阅读

山公九原



作者:冯景

清冯景所作。该书集中论述了生死、神怪与命运诸问题,提出了许多带有鲜明无神论倾向的观点。认为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死生者,人之昼夜也”,人不应恋生畏死,而应循其自然。指出人的祸福吉凶、贫贱富贵皆与“命”或“天命”无关,而是决定于人自身的“能”与“不能”,“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夫祸福在能与不能,视其所养与取以分焉,而奚其云云命?”对于人所以迷信“命”的决定作用,书中解释说:“不可知,则归之命”,揭示了命运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书中还对神仙怪妖迷信作了批判,明确指出:“凡妖之作,由人兴也。”反对祀神禳物,主张“不禳于物,不媚于鬼”。


阅读

残唐演义



作者:罗贯中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据现所存的几种刻本,不论是署李卓吾评,还是署汤显祖评,其“编辑”者却都署罗贯中。关于罗贯中,现在大名鼎鼎,即便一般读者也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留下的历史材料却太少,众说纷


阅读

细说清宫十三朝



作者:王皓沅

清朝是一个世变之亟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改朝换代的血腹征伐,刀光剑影的宫廷斗争,雄才大略的帝王臣工,空前绝后的拓土开疆,冷酷隔膜的世太人心,戮心为上的“盛世太平”,思想文化的钳制打压,贪官污吏的丑态毕露,西方强列的侵略欺凌,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士夫的自救自强,异域文明的东渐挑战,维新改良的失败尝试,走向共和的帝制革命……这一幕幕在混乱中转型、在转型中更加混乱的活剧,正在扣人心弦地上演,而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契机,则尽在这三百年的历史云烟中。


阅读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作者:任士英

本书交叉使用局部特写和长镜头慢慢拉开的方式,时而细致刻画,时而俯瞰概览,细细评说唐朝21帝,展现大唐帝国波折起伏的宫廷生活风貌。手法不拘一格,只是希望在一次次的快门闪烁中,能够通过不同角度的聚焦,去捕捉尘封在历史档案中的宫廷秘闻和人物故事,透视大唐帝国290年的盛衰兴替。


阅读

上清帝七书



作者:康有为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阅读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作者:徐广源

本书以清代十二位后妃的命运为切入点,揭示她们的遭遇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本书所选择的十二位后妃除了同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的孝庄皇太后与慈禧外,还描述了在努尔哈赤兴邦建国期间留下足迹的大妃乌拉那拉氏既具传奇又颇为惨烈的一生……


阅读

玉佛缘



作者:嘿生

中篇小说。清末嘿生撰。八回。创作主旨在反对迷信,涉及看相、算命、测字、风水等诸方面,而以僧尼为主体,揭示迷信之害。书叙杭州有一主持,探知某大官员好佛,欲使其出钱建庙迎佛,以逞私欲。于是买通内线,故弄玄虚,骗大官员相信自己前身是佛,注定今生要建庙迎佛。结果和尚诡计得逞,由大官员出钱建成庙宇,迎来石佛。然和尚在庙内建密室,奸污妇女,为害社会。后被两学生发现,传至京师,大官员亦被弹劾。后大官员有所觉悟,然家人仍执迷不悟,在他有病时又找和尚来超度,竟把大官员气死。初刊于《绣像小说》五十三至五十八期。一九○八年由商务印书馆出单行本,一九六○年收入中华书局版《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


阅读


声明:小说屋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违背法律的资源,请立即通知我们。

小说屋©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