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商子)



作者:佚名

简介:《商君书》从君主独裁的角度,推行法治,注重农战,主张极刑厚赏,以富国强兵为急务,而以去智愚民为手段,自有其历史意义。但此书名为任法,实则明术,着眼点唯在于如何使臣而不致大权旁落,如何弱民而驱之从事耕战,而视知识为寇仇,以智慧为虮虱,似为提倡君主权威,其实教导君主与一切人为敌。因而此书在中世纪中国,既是阳儒阴法的专制者的枕中鸿秘,也是历代学者口诛笔伐的对象。……


阅读

商君书



作者:佚名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阅读

上古秘史



作者:佚名

  简介:《上古秘史》即《上古神话演义》,是清朝的最后一科举人钟毓龙所著的一部篇章恢弘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记体小说。本书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共工触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追日、蚩尤之战等传说。  这部书,演说上古史的神话,原想专说夏禹王治水一段故事。但是既然叫史,必定有一个来源,要说明这个来源,不能不从开天辟地说起。……


阅读

善恶图全传



作者:佚名

简介:《善恶图全传》叙述恶徒李雷恶贯满盈终遭恶报的故事。……


阅读

儒林外史



作者:佚名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阅读

容斋随笔



作者:佚名

《容斋随笔》为宋代学者洪迈穷40余年之功编纂而成。其内容博大精深,广涉历代治乱兴衷、纵横韬略、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向来为治国者所珍爱。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阅读

日知录



作者:佚名

  简介:《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其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阅读

人间词话



作者:佚名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阅读

群书治要



作者:佚名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经典之作。……


阅读

全唐文



作者:佚名

  简介:《全唐文》,全称《钦定全唐文》,是清嘉庆年间官修唐五代文章总集。全书一千卷,并卷首四卷,辑有唐朝、五代十国文章共18488篇(一说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说3035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胡承洪等百余人参加编纂。  《全唐文》编次为:“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五代亦依此序次,十国主附五代后;次臣工,次释道,次闺秀。至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清宫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据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一,其编者为陈邦彦),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于是下令重编。该书即在这一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它汇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为学者查阅使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见劳著《读书杂识》﹑岑著《唐人行第录》)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


阅读


声明:小说屋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违背法律的资源,请立即通知我们。

小说屋©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