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简介:《摄大乘论》(Mahāyāna-samgraha-?āstra)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印度无著撰。 《摄大乘论》,原作者是印度僧人无著(阿僧喀),该书先后有三个译本:一是北魏佛陀扇多所译的二卷本;二是南朝真谛所译的三卷本;三是唐玄奘所译的三卷本。 据玄奘的《摄论》译本称,此论系解释此经中的《摄大乘品》的,但佛陀扇多、真谛和藏译都说《摄论》是解释全经的。此论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瑜伽行派的学说,其中尤以对成立唯识的理由、三性说以及阿赖耶识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并强调它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大乘学派的不同,从而奠定了大乘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
作者:佚名
简介:《善见论》,又称《昙无德律》、《善见论藏》,原为印度优波崛多系统的昙无德部所传的戒律。据记载,释迦牟尼佛入来以后,由「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结集律法,分八十次诵出根本律制,再传迦叶、阿难、商那和修、末田地、优波崛多等五大尊者。优波崛多的门下,又有五位大弟子,在八十诵律中,依各自性情所近的律法,采集起来,各成立一部,共为五部,这就是所谓五部律的原始。 本律整体的结构,依律中昆尼增一分为五大段: 一、序,指「如来自知时」以前: 二、制,指比丘戒本: 三、重制,指比丘尼戒本: 四、修多罗,受戒键度以下; 五、随顺修多罗,调部昆尼以下。 又依五百结集说,也可分为五段:一、比丘律,二、比丘尼律,三、犍度,四、调部昆尼,五、昆尼增一。……
作者:佚名
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于修行实践,慧属于教理思维。南怀瑾曾在台北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得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现在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决策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被译成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
声明:小说屋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违背法律的资源,请立即通知我们。
小说屋©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