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简介:《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首载菠薐、胡荽、莙荙、鳜鱼等食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与藻菌类食疗作用之记载引人注目。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土,近代有辑佚本。 据残卷所录,原书采用朱、墨两色分书。如药名、各方前的“又”“又方”及分隔句段的圈点皆用朱色书写。所载药物按类编排,药名下注药性(温、平、寒、冷),不注药味;次载功效、禁忌及单方等,其间或夹有药物形态、修治、产地等论述。有些药条内容被“案”或“案经”字样分作前后两部分。残卷中的“案经”,在《证类本草》中均作“谨按”,一般认为此下文字系张氏增补。书中收载了不少当时本草文献未载之食药,如鳜鱼、鲈鱼、石首鱼、胡荽、白苣、绿豆、荞麦等。又记述了动物脏器疗法和藻菌类植物的食疗作用。所录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反映了亚洲中部地区使用食疗品的情况。在醋、杨梅等十几种食疗品的论述中,还涉及到食物疗法的地区性。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及多食、久食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时有记述。如云河豚“有毒,不可食之,其肝毒杀人”;安石榴“多食损齿令黑”等。还提出妊、产妇的饮食宜忌,以及某些影响儿童发育和不适宜小儿食用之品。对食品卫生防护亦有相当认识。……
作者:佚名
简介:《脉经》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浮为沉,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但当时尚无一本脉学书籍供医者研读,《内经》《难经》等书,文义深奥,多数人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致使“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脉经·序》)。王叔和利用担任太医令的机会,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内经》《难经》以来逮于扁鹊、华佗、仲景等经论要旨,旁及古代有关说脉之篇,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九十七篇,首次对中医脉学从理论到临床运用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作者:佚名
简介:颅囟经,别称师巫颅囟经,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存乃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已非全帙。上卷论述小儿脉法、病证、治疗以及小儿疾病的特殊诊断和鉴别方法,并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证详加论述;下卷载火丹(丹毒)15候,治疗多以秘方,计16证19方。书中祝由法等保留了早期医书的内容。全书文字简略,是现存较早的儿科专书。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今检此书,前有序文一篇,称王母金文,黄帝得之,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云云。其所谓师巫,与《宋志》相合,当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以王冰《素问注》第七卷内有师氏藏之一语,……
声明:小说屋所收录作品,收集于互联网,如发现侵犯你权益、违背法律的资源,请立即通知我们。
小说屋©为您服务